东西问丨周锦:传统服饰再掀热潮,东西方如何互鉴?
时间:2025-03-08 16:41:37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国素有“衣冠古国”“礼仪之邦”之称,服饰文化源远流长,中国传统服饰也在世界时尚舞台上创造新的潮流。

在挺立时尚潮头的意大利、法国,具有东方色彩的传统服饰也历久弥新。东西方传统服饰有怎样的发展历史?在新时代又如何互鉴,生发出新的火花?近日,山东省服装设计协会会长周锦在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时作出解答。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东西方传统服饰各自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

周锦:东西方服饰的演变与各自的文化发展紧密相连。

中国的服饰文化源远流长,有数千年的历史。漫长的历史中,中国的服饰形制与传统文化紧密相连,其中最为核心的是礼文化与祭祀文化,吉、凶、军、宾、嘉五礼都有对应的服装形制。除祭祀服装外,朝服、便服等也都有讲究,从皇家到百姓,人们都会按时令穿衣。

因此,东方服饰体现了“天地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其中,金、木、水、火、土五行对应着白、青、黑、赤、黄五色,而服饰的形制则与四季轮转、十二地支紧密相连,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一定时间内,人们所崇尚的某一项事物被称为时尚,中国服饰与时偕行,也诠释了“时尚”一词。

周朝时期的《尚书》《周礼》《左传》等典籍中有关于服饰文化的记载。秦统一六国后,确定了服装形制,汉代传承并发展,唐代大气,宋代简约唯美,元代充满民族特色,明代绚丽,清代则继承《周礼》并融入“马上民族”的特色。进入民国,上海改良旗袍吸收海外丝织服装的经验成为潮流。如今,呈现出华服、新中式、汉服等“多元并盛”的趋势。

唐代经学家孔颖达云:“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中国人用服饰的色彩、形制去制礼作乐,参与国家治理,也使服饰成为“锦绣中华”的一个组成部分。

2024年7月10日,山东曲阜,周锦(右二)和外宾们身着中国传统服饰马面裙出席第十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开幕式。中新社记者 梁犇 摄

西方服饰发展则深受“以人为本”观念影响,尊重个体价值、追求个性表达,服饰贴合人体线条,注重展现人体美与个性美。其发展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古希腊时期、古罗马时期、文艺复兴时期以及19世纪以来的女性解放时期。

古希腊时代可追溯至公元前2000年,至今已有约4000年的历史。当时男女服饰均以袍为主,这些袍常用玻璃或石头钉缀的珠子作为装饰,并别于右肩。进入古罗马时代(包括拜占庭时期),受中国丝绸和刺绣的影响,服饰依然以袍为主,但融入了中国刺绣作为点缀。

文艺复兴时代(14世纪至17世纪),欧洲盛行舞会服装,特点为收腰与大裙摆,一度流行高高翘起的后臀设计,类似鸡尾裙。此时期的服装对女性造成了一定束缚,尤其是收腰设计。白天的服装通常拘谨严实,而舞会服装则追求裸露与展示。

18世纪后,女性服饰进入洛可可时代,以花边和刺绣为代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香奈儿和迪奥等品牌的出现,将女性从束缚中解脱出来,如香奈儿的轻松裤装,展现了女性的自由与奔放。

中新社记者:中国传统服饰在当今社会再度崛起,背后有哪些推动因素?

周锦:20年前,汉服的复兴意味着中国文化的回归,而当今汉服的崛起,特别是马面裙的崛起,是中国人文化自信的表达,同时也是人们对传统服饰美学的致敬。

在我看来,华服崛起主要有三点原因。第一,文化崛起带动民族自信,这在近10年体现得尤其明显。近年来,国家倡导传统文化的复兴,学习传统文化日益受到重视。正是伴随着传统文化的崛起,人们开始意识到,中国人有自己独特的时尚设计体系。

汉服再次兴起,并非让我们回归古人的时代,而是将古人所使用的色彩体系、服装形制等传统审美,与现代美学相结合,并在新时代中吸纳外来时尚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第二,年轻人特别是中国留学生、海外华侨华人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年轻一代穿华服,从最初的模仿逐渐深化为热爱,这一转变直接催生了华服的复兴与新中式风格的崛起。

第三,生活方式的转变,使得越来越多的“00后”“90后”开始对香道、花道、茶道感兴趣。走进年轻人创办的茶社,你会发现他们既对茶具种类、饮茶风俗十分了解,又能把西式咖啡和中式茶饮进行融合创新。同样,他们也喜欢汉服绚丽的色彩,向往健康美好的生活。

归根结底,文化能带给人们心灵的安宁。

来自山东潍坊的郑晓慧身穿马面裙在意大利米兰街头演奏二胡。(郑晓慧供图)

中新社记者:东西方传统服饰在全球化背景下怎样交流互鉴?

周锦:在我们身边,东西方传统服饰间的交流无处不在。迪奥把马面裙作为主打的高定款,爱马仕在云贵地区收集绣片,这是中国传统服饰对西方高奢品牌的影响。当然,现在流行的小香风、西装、蕾丝花边等服装风格则是从欧洲流传过来的。

以日本为例,日本自古受中国文化的熏陶,不仅沿用中国的干支纪年法,还借鉴中国的色彩理论与服饰体系。其服饰文化滥觞于中国的唐代服饰,经过日本本土化的改良与创新,中国唐代服饰的形制美学与色彩体系在日本得到较完整的保留,而中国精湛的面料织造与染色技术也被日本珍视传承。

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当地政府的扶持下,日本设计师迈向国际时尚舞台,70年代初,开始输出日本设计,参加诸如米兰时装周、法国时装周、伦敦时装周及纽约时装周等国际顶级时尚盛事。尽管遭遇不少困难,但经过长期的国际交流,日本逐渐孕育出独特的侘寂文化。尤其在色彩运用上,日本在秉承中国五色体系的基础上,融入本土特色,形成淡雅清新、明快和谐的色彩风格。这种色彩风格不仅与日本社会倡导的“微笑运动”精神相契合,更与日本儿童自幼接受国学教育有一定渊源。

鉴于此,各国在推动服饰文化走向世界、开展对外文明交流的过程中,应着力构建具有本国特色的色彩与时尚体系,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而非仅仅局限于对古老服饰形制的简单复制。唯有不断创新,东西方传统服饰文化方能在全球化浪潮中更紧密地交流互鉴。

周锦设计的衣线绣马面裙。(受访者供图)

中新社记者:当下,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创新传统服饰文化?

周锦:传承创新传统服饰,要格外重视年轻人的力量,尤其是年轻的汉服爱好者和服装设计师。

相较于“80后”“70后”,“90后”“00后”年轻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已达到新高度。他们利用新媒体平台,积极参与汉服文化复兴,提升中国传统服饰的影响力。

这一趋势在2023年尤为明显,华服与新中式服装凭借独特的文化韵味,迅速成为时尚领域的新焦点。政策层面加强了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社会各界的专家学者组织服装设计大赛、推广非遗元素,共同推动这一主流趋势的发展。这些举措不仅加深了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还激发了他们对祖先技艺的探索,进而形成对传统服饰色彩、纹样、面料的热爱。

各国服装设计师应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底蕴,结合现代审美观念与市场需求进行转化与发展,通过加强国际的交流与合作,丰富与提升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与审美价值,让传统服饰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展现出更加独特的魅力与活力。(完)

标签:

  • 上一篇文章: 科技消费正带来新一轮市场红利
  • 下一篇文章: 最后一页
  • 最新
  • 东西问丨周锦:传统服饰再掀热潮,东西方如何互鉴?

    中国素有衣冠古国礼仪之邦之称,服饰文化源远流长,中国传统服饰也

  • 科技消费正带来新一轮市场红利

    核心观点:智能化电子产品和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直接服务消费

  • 国家统计局:2024年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营业收入平稳较快增长

    中新网1月27日电 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消息,国家统计局社科文司高级统

  • 西平县应急管理局2024年第四季度普法宣传工作部署会

    为贯彻落实好八五普法工作,1月2日,西平县应急管理局在局会议室召开20

  • 净利下滑超九成 雅萌美容仪“掉队”之后

    尚未获得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的日本美容仪公司雅萌净利出现大幅缩水

  • 我国启动“纸质标准”数字化转型 已立项15个国家标准

    12月15日,国家标准委介绍,当前,数字经济已经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发

  • 教育部:持续提高孤独症儿童义务教育普及水平

    在今天(11日)下午召开的国家孤独症儿童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建设启动会

  • 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用户规模达2.3亿人

     日前,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基础

  • (乡村行·看振兴)苗木盆景变身城市绿化带 浙江金东曹宅镇做活路域经济

    中新网金华11月29日电(董易鑫)行驶在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曹宅镇,只

  • ​西平县专探乡张坡小学举办跳绳比赛活动

    为丰富学生的文体娱乐生活,充分发挥学生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增加学生之

  • 中国气象局发布冰雪资源数据

    滑雪与气象条件紧密相关。今年的滑雪季即将到来,全国冰雪资源何处

  • 出险保险公司不赔付怎么办?保险公司理赔多久到账?

    出险保险公司不赔付怎么办?1、查看个人是不是符合理赔条件:例如重

  • “汉帛奖”第32届中国国际青年设计师时装大赛总决赛举行

    中新网杭州11月6日电(郭其钰) 11月5日晚,势起东方 时尚杭州汉帛

  • 闽北念好绿色发展经 “犇”出特色致富路

    潘国新是潘墩村的养殖能手,从起初的小试牛刀,虚心向他人请教养殖

  • 安徽将推动新建公共建筑“全电气化”

    10月30日,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了《安徽省加快推动建筑领域节能

  • 第二十六届哈尔滨冰雪大世界整体面积将扩大到100万平方米

    10月10日,由黑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哈尔滨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指导

  • 旅游
    • 2023年乡村教育发展论坛在京举行

    • 同程旅行:第二季度交通和住宿业务收入创历史新高

    • 铁路部门优化完善12306旅客信息服务功能

    • 上半年全省农村网络零售额增长8% “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成效显著